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院快讯
    会议资讯 |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顺利举办2024年第二期“马哲前沿”系列论坛
    时间:2024年03月25日 17:39 

3月24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马哲前沿”系列论坛2024年第二期学术交流活动。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受邀莅临我院开展学术报告。北京大学方博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广思副教授,中山大学陈长安副教授,以及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子忠教授、蒋玉副教授、王一闳老师、王俊勇老师受邀作为“与谈人”参加此次论坛,我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论坛。论坛由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鲁克俭教授主持。

24日上午8:30,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鲁克俭教授主持“马哲前沿”论坛第二期第一场研讨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刍议”的主题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遗产的两个前提问题,即马克思理论的性质界定问题和马克思理论史的解释问题。关于前一个问题,他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理论”与“哲学”的关系,借用艾伦·伍德的一个提法,认为马克思理论中没有作为名词的哲学(philosophy),但有作为形容词的哲学(philosophical)。思想史上存在多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命名,经过20世纪80年代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报告重点分析了学术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的争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非“实证科学”,亦非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而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是被当做学科(哲学)看的一种学说(社会历史理论)。关于马克思理论史的解释,报告批评两种形式的“断裂论”,指出马克思理论史是(主题)连续和(方法)变革的统一。报告第二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传统解释范式及缺陷,具体分析了一百多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三种代表性范式,即经济决定论、阶级斗争论、资本逻辑论,认为它们的共同缺陷就是淡化乃至遗忘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主题,并且导致马克思理论遗产解释中一系列无法克服的二元对立(结构与主体、描述与规范等)。第三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学范式论纲。杨学功教授首先申明其研究目的是克服传统范式的缺陷,重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连续性。报告依据马克思的文本,从生产、人性、自由三个方面对他所倡导的人类学范式做了具体论证。杨教授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谈人方博副教授肯定了杨学功教授的报告主旨,认为这个报告既包含对整个理论史和当代文献全面的把握和梳理,也提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解释范式,是一个具有典范性的研究。他赞同历史唯物主义蕴涵哲学人类学,同时又通过分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人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差别,阐述了“哲学人类学”的深层本质。他还以对“自由”概念的理解为例,进一步解读了“非历史”与“超历史”的实质,进而指出历史与哲学的统一性。


与谈人陈广思副教授受杨学功教授的主题报告的启发,指出杨教授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非常鲜明地彰显了“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意义,认为我们应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一“束”理论,它们由各自针对不同论域、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的诸“局部理论”组合而成;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论虽然是其中一种“局部理论”,但如果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对其加以充分展开,它有望成为作为一种“整全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


与谈人秦子忠教授肯定了杨学功教授报告呈现的哲学人类学在辩护、发展社会主义上具有奠基性作用,认为它很好地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理论的需要;并且就人类学范式中生产、人性、自由的逻辑关系问题与杨学功教授进行了深入细致地交流,并回顾在北京求学期间与杨学功教授的亲密交流和友谊。


随后,研讨会进入自由发言环节,蒋玉副教授、王俊勇老师和三位博士生相继提问。杨学功教授积极与师生互动交流,并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回应。

最后,鲁克俭主任做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对杨学功教授的精彩演讲以及各位专家的深入讨论和学生们的热情参与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他对上午第一场论坛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概括,对大家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

24日下午15:00,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鲁克俭教授主持“马哲前沿”论坛第二期第二场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作了题为“性别与友爱政治的唯物史观之本质考察”的主题报告。张教授立足唯物史观视角,以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的批判进行哲学思辨,运用比较方法及一些考古学的方法,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对黑格尔“女人是共同体的内在敌人”这个判断的批评问题,二是关于唯物史观的“爱的共同体”的澄明的可能性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张教授以《精神现象学》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文本提出并阐释了这一问题是否符合事实、黑格尔为何假定女人是共同体的内在敌人以及如何理解这一问题中的“敌人”的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第二个问题中,张教授则就男女差别的历史性变化、人性内部的多样性和巨大包容性、唯物史观对狭隘共同体的批判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演变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张教授的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和深入思考。


随后,与谈人方博副教授对张文喜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报告涉及的背景知识广泛,研究洞察力敏锐。同时,他以政治哲学为切入点,梳理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等思想家对政治概念的理解,进一步阐释了政治概念各个时期的区别。同时,通过比较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差别,从市民社会、家庭、政治等关系上,分析公民、雇佣劳动者、儿童、女人等主体,进而论述“爱”的多层含义以及伦理生活形式的变化过程。


谈人陈广思副教授对张文喜教授的论点表示赞同,并认为这对理解马克思有关性别问题的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女性比男性更早建构了共同体,男性最初游离于这种共同体之外;男性既是虚幻共同体的建构者,同样也是虚幻共同体的破坏者,男性是共同体的外部敌人;最后他还指出,男女性别在社会层面的对立归根到底由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均衡产生,因此,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制是我们克服这种性别对立的主要路径。

着,与谈人王一闳老师对张文喜教授所作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他认为《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奥秘所在,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的内容中,马克思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详细论述了女性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的观点。因此,女性解放就是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与谈环节结束后,进入了自由发言阶段。秦子忠教授、王俊勇老师提出问题,张文喜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解答。

最后,鲁克俭主任为此次论坛总结并致辞,对本次论坛的学术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炼。他对杨学功教授和张文喜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指出此次学术交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研讨、优势互补、拓宽学术视野的平台,希望将马哲论坛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促进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与全国知名学者交流,促进海南大学研究生的培养。


本次论坛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心灵启迪,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马哲前沿”系列论坛2024年第二期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办并圆满完成。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 邮编:570228 ) 
    电话:0898-66287086
    邮箱:mks@hainanu.edu.cn
  • 海南大学
    公众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