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马哲前沿”系列论坛2025年第一期学术交流活动。之前,此系列论坛已举办多期,成效显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曙光教授受邀莅临我院开展本次学术报告。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增伟教授、吴朝阳副教授以及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伟教授受邀作为“与谈人”参加此次论坛,我院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参与了此次论坛活动。论坛由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中心主任鲁克俭教授主持。

张教授作了题为“重思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从‘社会五阶段’论的批评说起”的主题报告,他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展开深入讨论。尽管“社会历史理论”这一概念在学界尚存争议,但其涵盖内容广泛,研究范畴早已突破传统学科分野,涉及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在思考“社会五阶段论”的理论谱系时,张教授指出,“五形态”论在列宁斯大林那里被定型,但它不符合东方社会(包括中、印、俄等国)的演化历程。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东方国家现代转型的探讨,张曙光教授认为“人的三大社会形态或阶段”论,更具涵括性和解释力,但也需要给予拓展性乃至突破性阐释。他认为,社会历史理论需超越传统决定论框架,应以更开放、更综合的视角进行研究。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由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以符号为载体的文化三方面构成。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循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跃迁。

主持人鲁克俭教授高度肯定了张曙光教授在报告中试图解决唯物史观“五形态理论”与“三阶段理论”关系的最新尝试,特别是既肯定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又强调“三阶段理论”更具普适性的新观点。鲁教授进一步提出,技术形态的诸发展阶段(如马克思提到的手推磨与蒸汽磨,以及当今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层面,“五形态”是在唯物史观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层面,“三阶段”是在唯物史观的上层建筑(特别是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价值维度)层面,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的唯物史观“抽象”。前两者(生产方式)诸发展阶段的“抽象”具有民族性(多样性),而“三阶段理论”的“抽象”具有普适性。这就破解了唯物史观解读中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与多线论的对立。

与谈人吴朝阳副教授结合张曙光教授的报告,对马克思“五阶段论”的国内外批评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了这些批评的学术价值及其误区;同时围绕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的“决定论”等问题,与张曙光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与谈人宋增伟教授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伴生过程。每一个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因此我们既要研究人的发展过程,也要研究社会发展、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律。

与谈人周伟教授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应结合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这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周教授还强调了理论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应仅仅是对文本的诠释,而应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应对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论坛自由发言环节多位学生积极提问,张曙光教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解答,积极与师生互动交流。
本次论坛让师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思考,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马哲前沿”系列论坛2025年第一期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办并圆满完成。